【文化中国行——探访三晋大地上的红色地标】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宝剑般锋利 火花般闪耀
【文化中国行——探访三晋大地上的红色地标】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宝剑般锋利 火花般闪耀
高君宇纪念馆外景。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革命先驱高君宇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他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夏末秋初,记者走进高君宇故居纪念馆重温这诗句时,依然被他那澎湃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所感染。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位于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由高君宇故居、高君宇纪念馆和景观广场等组成。这里,群山环抱、绿树葱茏。纪念馆前的广场上,高君宇雕像庄严肃穆、身姿挺拔,双眼如炬地望向远方,将他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他是五四运动领导者之一,也是山西革命历史上伟大的先驱。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加中共二大,被选为中共二届中央执行委员。曾担任过孙中山的政治秘书,为国共合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高君宇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如时光的碎片,还原出高君宇辉煌而精彩的人生轨迹。透过这些珍贵的展品,人们可以看到高君宇青涩的童年容貌、革命岁月的坚毅面孔,以及激扬的文字和简朴的生活用品,直观地了解高君宇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革命成长历程。
1912年,16岁的高君宇走出峰岭底村进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2月,当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当年3月,与邓中夏等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高君宇走在游行队伍前列,率领北大学生及北京各校学生齐集天安门,带头冲进曹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
“以前,高君宇的事迹只是在书本和电影上看到过。这次专门来到他的故居参观,革命先烈一路前行步履艰辛,他毅然投身革命事业的精神令人钦佩。”太原游客陈希倩说。
1920年10月,李大钊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经李大钊介绍,高君宇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与此同时,高君宇参与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且担任第一任书记。1921年1月,高君宇还参与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列主义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1924年,带着北京区委(执行委员会)和李大钊的指示,高君宇秘密回到家乡太原,在母校省立一中开展了建党工作,其间他介绍李毓堂、贺昌、彭真等人先后入党,组建了太原党小组,后改为中共太原支部,这是在山西省建立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从此在三晋大地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揭开了山西历史的崭新篇章。
1925年3月1日,高君宇抱病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由于奔波操劳晕倒在会场,于3月6日去世,年仅29岁。
“今天带孩子来参观,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吕梁游客高海龙说。
走出纪念馆,依山而建的高君宇故居映入眼帘,青砖灰瓦、木梁石基、古井古树,处处透着古朴和典雅。这座建筑以房窑为主,修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共6座院落,占地约4500平方米。二层窑洞内陈设简单朴素,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记忆,向人们讲述着高君宇的往事。“‘宝剑、火花’代表着坚强、奉献的精神,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退休教师史锦明说。
站在故居平台上放眼远眺,远处群山仿佛在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红色的土地。这个曾经孕育了一位革命先驱的地方,传颂着高君宇宝剑般锋利、火花般闪耀的故事,并正以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内涵教育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本报记者李志江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