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探访三晋大地上的红色地标】百团大战纪念馆: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4>>文化中国行

时 间
2024
08/11
06:30
分 享
评 论

20240811_5d4527238c6a8d9d9be72e687da24c5e.jpg

百团大战纪念馆全貌。


  8月7日一大早,距阳泉市中心约5公里的狮脑山上,百团大战纪念馆门前,参观者正在排队等候入馆。
  孙晗轩和同学来自太原,作为山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两人大一刚入学就有了计划,要利用大学期间的假期走遍山西省内的红色遗址和革命纪念场馆,百团大战纪念馆是重要一站。“缅怀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孙晗轩说。
  纪念馆往东约400米处,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主峰上,40米高的百团大战纪念碑主碑形如刺刀,直插云霄。84年前在这里打响的百团大战,正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狠狠地刺向日本侵略者心窝。
  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为挽救时局,遏止投降逆流,粉碎日本侵略者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于当年8月在华北战场发起规模空前的交通总破袭战,这就是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一组浮雕映入眼帘。狮脑山战斗、正太铁路破袭战、康家会战斗……生动再现百团大战主要战斗场景。
  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范子侠的话,刻在纪念馆一号展厅墙上:“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不少参观者在这里驻足良久,陷入深思。
  “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到1941年1月24日结束。我军连同参战地方武装共计40余万人,以正太路为破袭重点,在敌堡密布的2500余公里交通干线上,军民团结作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讲解员的讲解,将参观者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正太路即正太铁路,1907年建成通车,东起当时的正定府石家庄,西至太原。百团大战最初叫“正太路破袭战”,我军部署出动22个团的兵力。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参战积极性非常高,随着战斗打响,各部都投入大量兵力,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纷纷参战,最后总兵力增至105个团。“百团大战”的称谓由此诞生。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总共经历三个阶段。”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李玘介绍,第一阶段从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主要任务是摧毁敌军交通,重点打击正太铁路。正太铁路当时号称日军钢铁封锁线,切断该路,可使日军在华北的一切军事补给失去保障。第二阶段从1940年9月22日至10月5日,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交通线,并摧毁交通线两侧的敌军主要据点和碉堡。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彻底破坏了正太铁路,丧心病狂的日军调集数万名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实行疯狂报复扫荡,因此,第三阶段转入反扫荡阶段,从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
  百团大战是全国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百团大战的一个特点是全民皆兵,军民团结。”李玘告诉记者,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正太铁路沿线广大民众踊跃参军,群众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护理伤员,怀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不顾日寇的重重封锁,支援抗战,拥军支前,捧出一片赤诚丹心,为战斗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百团大战中,光是阳泉境内,直接参战民兵就有7400余人次,支前群众达20万人之多,足见人心所向、军民情深。
  百团大战纪念碑建筑群蜿蜒起伏的“长城”上,“百团大战革命烈士名录”10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旁边是整整齐齐排列着的4800余个已知百团大战牺牲烈士姓名:董天知、赵三苟、陈云先、郝计根……
  岁月沧桑,神州巨变。今天,百团大战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截至目前已超过1100万人次,成为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文/图本报记者高桦

(责编:马云梅、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