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掐丝、上釉、镶嵌……来看精美的花丝镶嵌作品→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4>>文化中国行

时 间
2024
07/04
11:50
分 享
评 论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又称“细金工艺”,是花丝和镶嵌两种技艺的结合,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其作品十分精致华丽,展现了高超的金银器工艺水平,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走进河北,去看看花丝镶嵌技艺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

暑期来临,文博展馆热度升高。在河北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自开展以来备受市民青睐。在展示燕京八绝的仿古会客厅里,用花丝镶嵌技艺复刻的清代宫廷器物莲花薰,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 王巍:花丝镶嵌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明清两代达到了巅峰的水准,历史上一直是皇家的御用技艺。

明清两代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兴盛时期,明代的“银作局”、清代的“造办处”,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得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发展提高。

随着清代“造办处”的解散,花丝镶嵌艺人有的回到故乡,有的就留在北京及周边的廊坊大厂等地谋生,从而使得宫廷技艺花丝镶嵌流入了民间。

今年66岁的马福良,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17岁就随父亲学习这门技艺。

花丝镶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马福良:我的父亲是清朝时期宫廷造办处花丝镶嵌艺人毕厚田的徒弟,我是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这门手艺,现在我的儿子也在做,加上徒弟,到今天我们已经传承第五代了。

马福良向我们介绍,一件花丝镶嵌作品主要有制胎、錾刻、掐丝、上釉、打磨、镶嵌等这几大步骤。

花丝镶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马福良:两股以上搓成的金属丝才是花丝,一根丝没有闪烁感,两股丝搓好以后,把它嵌在胎体上,最后用玛瑙轧子一轧,鼓出来的部分就反出亮光来了。根据作品大小,用的最细的丝是0.10毫米,跟头发丝粗细差不多,我们经过掐、填、编织和堆垒等传统技法做出来的花丝图案和造型就更加轻盈、更栩栩如生了。

近年来,马福良创建了花丝镶嵌传承基地,产教结合,培养工匠,同时还在实用化、轻量化上下功夫,让越来越多工艺摆件、餐饮器具、首饰等类型的花丝镶嵌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花丝镶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马福良:我觉得传统工艺要想传承,首先是热爱,从心里喜欢,再就是要让手艺真正生产起来,这才是长久之计。

(责编:张星秀、刘 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