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春面面观】在年味儿里感受人文经济魅力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4>>2024网络中国节·春节

时 间
2024
02/17
06:41
分 享
评 论

20240217_cc04a021961b30d70ac9ecad7a8a3bf6.jpg

2月12日,洛阳市老城十字街游人如织。

20240217_1f72275b8dc82ac60d85de3886f61971.jpg

2月16日,众多滑冰爱好者在北京国家速滑馆滑冰。

20240217_fea86fa6942cbfef8fc793badbc95bb4.jpg

2月13日,两名穿着传统服饰的游客在湖北省襄阳市米公祠景区新春游园会游玩。


  新春新市,物阜民丰,百业兴隆。
  举起杯、聚个餐、守好岁,传统在赓续;赏新片、买非遗、去旅行,年俗更新潮。好一个年味儿十足的开年市,好一个烟火气升腾的中国年!
  跟随百姓欢度春节的步履,记者深入大江南北,在浓郁年味儿里感受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之和、相得益彰之美。

活力中国年:年味充盈市场

  “与往年相比,今年顾客预订年夜饭周期更早、速度更快、态度更积极。”广州酒家龙津西路店店长杨洪强说,“今年的年夜饭套餐去年12月起就被订满了。多款成品、半成品年菜的线上销售情况也很火爆。我们还联合广州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开展春节民俗体验活动,餐桌更添‘文化味’。”
  从全家上阵采购食材制备年夜饭,到选择在饭店享受年夜饭,再到根据群众需求提供更有滋味更有内涵的年夜饭,中国人的“舌尖文化”与“舌尖经济”相辅相成。
  商务部大数据监测显示,今年除夕,我国部分重点大型连锁超市即时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0%。年夜饭等服务消费火热。除夕当天,重点电商平台在线餐饮销售额同比增长40.8%。
  乘着贺岁东风,“龙墩墩”再次跻身文创界“顶流”。自2023年12月7日正式开售以来,各线下门店累计销售“龙墩墩”系列产品约60万件。
  良渚博物院的龙首玉颜镜、中国邮政以甲辰龙年生肖邮票图案为主题的文创冰箱贴、华为的龙年典藏版耳机……龙,赋予创作者灵感,丰富消费者选择。
  在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祎看来,中国生肖经济火热的背后,是基于生肖的文创和品牌营销与现代国潮消费趋势相结合,通过创新融入多样化的文化元素,从而激发的消费新活力。
  旅游团圆、休闲过年,大好河山成为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壮丽背景。
  在新疆喀什古城,彩灯高挂、福字盈门,民族风情与春节装饰相映成趣。来自甘肃的游客张格兴奋地说:“走进其中,买买逛逛,才能真正体会到‘新疆是个好地方’的人文之美。”
  据统计,春节假期前四天,喀什地区共接待游客86.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5.90%;实现旅游收入7.09亿元,同比增长216.52%。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指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数以亿计的中国民众在春节假期内返回故乡、探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外出聚餐、购物、旅行的意愿会大幅提升,假日消费需求充分释放。

人文中国年:产业赓续文脉

  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三天,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累计客流量超过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传统文化的生命张力在实践中。”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俊认为,彰显江南文化特色的文旅新业态、文化新场景、文创新产品,不仅赓续佳节传统,而且让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交相融合,实现了春节文化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
  当文化浸润经济,传统年俗更有寄托,新年俗也在不断酝酿。
  在陕西延安,春节期间,延安红街、南泥湾红色小镇等红色文化主题街区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延安保育院》《再回延安》等红色演艺项目一票难求。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红色文化与春节文化紧密结合,为群众送上节日文化大餐。
  以经济“活化”文化,春节经济也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辽宁辽阳,非遗民俗游园大庙会上打铁花引来阵阵叫好;四川成都,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上传统花灯讲起现代故事;江西南昌,第二十届绳金塔庙会让古老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传承千百年的老手艺、老行当,在这个春节生机勃发。
  来到2024天津市第二届西岸非遗·老字号年货节,近百家中华老字号品牌、津门老字号品牌、非遗项目令人目不暇接,市民游客逛市集、买年货、赏非遗,热闹的市场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儿。
  天津市市级非遗项目王氏手绘盘丝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郁从霞说:“我们在这里展示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老人们看到了非遗的创新,孩子们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非遗年货节,我们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自信中国年:新春孕育希望

  球场内,队旗招展、芦笙悦响、锣鼓喧天;球场外,灯笼高挂、游人往来,一派热闹的过年景象……大年初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甲辰龙年的“村超”拉开大幕。
  过去一年,“村超”系列赛事全网浏览量超580亿次,累计吸引游客733万人次,有力带动榕江酒店、餐饮、特色产品消费。
  “开门红”赢得“满堂彩”。人文之美正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改革创新中传承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不远千里来泉州,除了想体验簪花,更想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内涵,也为节后复工好好放松精神。”来自武汉的游客朱林轩选择到泉州古城过年,享受“慢”下来的假期。
  文化兴盛、经济繁荣,这是泉州的真实写照——它是拥有世界遗产点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的人文之城,也是GDP破万亿、拥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的繁荣都市。
  2023年,泉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652.9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3.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达1002.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9%。人们在此享受千年古城烟火气息,城市也在“双向奔赴”中更新发展。
  龙腾虎跃、鱼跃龙门。透过新春中国经济这扇窗,人们见证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开年图景,品读着“发展为了人民”的中国实践。
  这个春节,我们感受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自信满满开启新一年。

据新华社

(责编:刘洋、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