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行——

运城 河东大地生态美 清水在此入黄河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4>>2024山西两会>>山西时间

时 间
2024
01/26
07:42
分 享
评 论

20240126_a22759ce87c45d7c98aeea860568e3da.jpg

河津市九龙公园。

20240126_43fa6a9c4298f7ae2dd6405781a32cd0.jpg

河津市黄河旅游公路。

20240126_2a038d79a97f6000a7ad202e08c49e8b.jpg

万荣县庙前断面国家监测站。

20240126_c61c5ef4f204a65c4ee725f342a5140e.jpg

雪后盐湖。

20240126_0b2ac2e2987fb305a1afe1d7803f2416.jpg

汾河新绛段。

20240126_410f5754182006da9d71420a7812d285.jpg

运城盐湖。

20240126_530b73559c6367b049a62c230ea62418.jpg


  运城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站,也是检验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最终成果的地方。运城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谋划、精准实施,确保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落到实处,把好“一泓清水入黄河”最后一关。

专班引领稳步推进工程实施

  运城市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围绕年度工作目标,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聚焦汾河、涑水河流域重点问题,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明确了强化水资源约束,通过生态补水,科学调配水资源;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围绕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污水和农业面源等污染源开展系统治理;逐步恢复流域水生态,通过对汾河、涑水河干(支)流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打造沿汾文旅融合示范带、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建设生态廊道,恢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完善覆盖汾河、涑水河及沿黄入河排污口的监测、监控网络,及时响应和处置水环境风险,保障水环境安全等工程建设重点。
  为更好地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落到实处,运城市起草制定了《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成立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调度督促作用。制定了工作推进考核办法、工程台账管理制度,落实“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简报”工作机制。对各工程项目开展实时实地调研,依托生态环境、水利等国家部委下属科研机构及省级专业技术力量,对各工程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对重大项目的方案设计进行指导,开展工程绩效评估。对动态跟踪工程项目手续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县级政府依法依规解决。
  运城市87个“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中,省级27个项目有22个于2023年开工,其他5项正在积极办理前期手续,2023年完成8项,预计2024年完成9项,2025年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已有18项完成建设,22项处在建设中,正在办理前期手续的有20项。

项目推进改善汾河水环境

  汾河流经运城市的新绛、稷山、河津、万荣4县、市,都是人口、产业稠密地区,不论是城镇农村的生活污水,还是工矿企业的生产废水,都会对汾河流域的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稷山县的能源焦化企业如山西永祥煤焦集团,严格落实生态环保政策要求,降低企业生产水资源的消耗,投入大资金扩建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工业废水资源化、全回用,通过行动做到污水零排放。稷山县翟店工业集聚区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用科技手段,为每一家排污企业建立污水“指纹”档案,并实时监控企业排污行为,一旦发现超标污水,通过比对污水“指纹”,便可快速锁定排污企业,通过技防加人防的方式,守护汾河水生态环境的安全。
  河津市投资新建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3万立方米/天,还预留了可以再处理3万立方米/天污水的建设用地,基本满足了河津市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目标,该项目把原来设计的地表V类水标准,提高至地表Ⅲ类水标准,确保外排水不会降低汾河水的水质。该市还规划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点72座,全部建成后,全市农村污水基本可以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极大地降低农村生活污水对汾河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晋能控股山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河津发电分公司则通过使用河津污水处理厂输送来的中水,将用水成本从原来的2.97元/吨,降至1.5元/吨,在中水回用系统投入生产的一年半时间里,累计节省成本约560万元,既保护了水资源,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
  万荣县作为汾河入黄的最后一站,承担着检验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成果的重任。该县通过实施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保护工程,有效提升堤坝防洪效能,加强水资源的涵养和循环利用,调节区域气候,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发展。

生态建设实现清水入黄河

  我省实施的“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最终成果都要在运城市万荣县庙前断面国家监测站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验。为实现目标,运城市新绛、稷山两县都在汾河流经区域实施了综合治理项目,改善水生态环境。新绛县通过堤防治理、主槽疏浚、排水箱涵、液压坝、旋转钢坝、雨水泵站建设和栽植树木、种植草坪等,有效改善了汾河城区段的防洪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稷山县通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实现了汾河北岸土壤改良、北岸植被和湿地植被恢复500余亩,有效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丰富物种资源,使项目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湿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蓄水滞洪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保障了汾河下游地区流域的水质。
  2023年1至11月,运城市10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8个达优良,优良比例达到80%。通过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2023年8月至今,汾河庙前村断面稳定达地表水Ⅲ类,为2024年全流域达Ⅲ类、2025年实现庙前村断面稳定达优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部分国考断面水质仍然不稳定的问题,运城市将通过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国考断面水质稳定的问题。运城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锚定目标,全力攻坚,长短结合,继续提升对城镇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加大对工业废水零排放的监督管理力度,抓紧抓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解决汾河流域重难点问题,尽快实现庙前村断面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水资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汾河自忻州市宁武县起,流淌过山西713公里的土地,浇灌过锦绣太原城,滋养了大院和晋商,见证了古晋国的兴衰,孕育了灿烂的河东文明。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清澈的汾河水注入黄河,展现了山西人民的郑重承诺。

本版文字:郑炳玉 李晓霞 杜旭升
本版图片由运城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责编:张星秀)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