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专家阐述“最初中国”图景:海纳百川、务实创新、传承发展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3>>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新闻概览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3日电 (高雨晴 胡健)何为“最初中国”?“最初中国”在哪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基于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及近年来考古新发现,为公众阐释“最初中国”图景。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遗址面积400多万平方米,距今约4300年到3900年,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陶寺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

“以陶为伴,以寺为家”。从博士时期的田野考古实践,到工作后扎根陶寺,对于高江涛来说,其考古生涯是从陶寺开启的。此次讲座中,他将自己扎根陶寺18年之久的考古历程进行研究和梳理,分别从本意“中国”、“国家”形成、共识“地中”、“最初中国”、最初中国的图景进行阐述和介绍。

高江涛说,“最初中国”的形成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意的“中国”为四方“地中之国”,最初中国存在着文化母体孕育中的“中国”、诞生了的“中国”、不断发展的“中国”等不同历史进程中的新形态。

高江涛指出,“最初中国”与晋南关系密切,从政治实体的角度,说明陶寺都邑还要早于著名的二里头都邑约300年。同时,他阐明“中国”一词,出现在尧舜禹时代,最初指的就是“晋南”这块地方,这里曾保留了远自7000年前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

此外,高江涛解释了陶寺文明呈现的“最初中国”图景中的精神内核。即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汉、甘青、江浙等区域文化的互动碰撞和文化融合中,出现在陶寺的早期国家,具有海纳百川、务实创新、传承发展的特质,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完)

(责编:董春萍)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