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笃行不怠谋转型 善作善成创新高

——晋城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略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2>>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时 间
2024
03/19
10:22
分 享
评 论

20240319_b249d92b4f5344bd63a61825e63592bc.jpg

山西星心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资料图片)。


  全市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5项排名全省前2位;GDP增长7%,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总量达到2333.3亿元,位列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7.2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4位;县域经济持续领先,在全省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中,泽州、高平、阳城、沁水4个县(市)连续3年排在前10位;信贷净投放477.16亿元,3年增长3倍……这一组组数据,是2023年晋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
  这一年,晋城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强身健体”
持续锻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2023年7月29日,“以光逐梦、聚光晋城”2023光机电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晋城市举行,160多位企业家、商协会代表共聚一堂,达成签约项目23个,总签约金额204.6亿元。其中,9个产业项目签约金额103.6亿元,14个供应链上下游项目签约金额101亿元。这是晋城全力打造特色化集聚、高能级发展的光机电产业集群的一个镜头。
  2023年以来,晋城市扭住转型不动摇,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特别是全力打造千亿级光机电产业集群卓有成效。目前,该市光机电产业行业产值近500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42%。2025年产值将突破千亿,未来3至5年年均增速有望达到70%以上。
  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该市持续强化政策支持,细化完善金融服务、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8方面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光机电产业生态;不断加速产业集聚,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3条产业链,灵活运用“七种招商模式”,成功引进中科创源人工智能产业园、康佳智慧科技城等一批重大项目,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30”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依托“两院一站一平台”,推动锑化物激光器芯片、半导体复合衬底等6项“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成功举办全国半导体真空仪器暨锑化物半导体大会,8位院士、300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参加了大会。

深化改革
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2023年,该市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行动,全力聚焦市场主体所需所盼所想,制定用足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措施,把“晋心服务”贯穿市场主体发展全过程,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连续3年召开推进大会,全力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扎实做好“一枚印章管审批”后半篇文章,深入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试点工作,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入选国家级政务服务事项“全域通办”标准化试点。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强力整治阻工扰工、吃拿卡要、庸懒散慢等行为,全面完成营商环境政治监督专项检查反馈问题整改。
  全力推进23项省级以上重大改革试点任务,林业改革发展、个人养老金、长期护理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等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扎实开展治理“两不一欠”问题专项行动,累计化解拖欠民营企业账款33.46亿元,排在全省第一方阵。启动实施市属企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市县两级全面完成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7.5%。持续深化开发区改革发展,全市4个工业类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6%,排在全省第3位。
  2023年,该市还积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高平台湾产业园一期建成运营。增开晋城经郑州至北京的高铁列车,3个半小时即可直达首都。晋新高速全线通车,黎城至陵川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晋城机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立项批复,在全国38个同类机场中进展最快。

改善民生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23年,该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市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增幅为10.2%,增支31.8亿元,让“民生清单”变成了群众的“幸福账单”。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一县一零工市场”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任务完成率连续4年排名全省前2位。全力推动基础教育扩容提质,近3年新改建中小学31所、公办幼儿园44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4万个;高考再创佳绩,“三年五状元,县县有清北”。全面推进健康晋城建设,获评全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13年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城市。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赵树理调解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健全网格治理组织、责任、力量、考核“四个体系”,“多网合一、一网统筹”治理架构更加完善;严格落实信访稳定“5+1”责任制,61件进京访案件全部化解;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1年排名全省第1。
  狠抓工业源精准化治理和社会源精细化管控,扎实推进工业企业结构减排。202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综合指数在168个重点城市中首次退出后50名;PM2.5浓度34.7微克/立方米,历史最优;PM10、优良天数改善幅度分别排在全省第1、第2位。9个国、省考断面全部为优良水体。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政治安全、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9个领域30个方面,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特别是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认真落实“十抓安全”要求,紧盯19个重点行业领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本报记者崔振海

(责编:马云梅、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