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黎明 捐资助学20余年不间断
解黎明,1925年出生,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从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临汾供电公司(原临汾地区电业局)工会副主席的岗位离休。从1998年开始,她坚持用离休金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并郑重向党组织承诺每年7月1日都要捐助贫困学生,她已相继捐出近20万元,助20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忠诚,体现了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本色。
解黎明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及2012“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这些荣誉中,解老最看重的是“优秀共产党员”,她觉得这份荣誉的分量最重。
人物感言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现在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我感到特别高兴!我参加革命比较早,做过妇女工作、统战工作,在贫困山区劳动过,在工厂一线工作过,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风风雨雨,真正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能有今天,最要感谢的就是共产党!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此盛事的欢欣鼓舞下,将会更加满怀信心地努力工作,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作为一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将秉承中国共产党员的优良革命传统,并将其紧密结合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老同志的余热,竭尽全力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
以生命为限,郑重做出承诺
6月25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临汾市解放路市府小区,见到了解黎明老人。
今年96岁高龄的解老稍有些耳背和眼花,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侃侃而谈,眼神中满是对党和国家发展的良好企盼和希冀。当日,解老非常高兴,因为她刚刚收到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离休之后的解黎明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原本想舒舒服服安享晚年。阳光好的时候,解黎明也喜欢在楼下晒晒太阳、遛遛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直到1998年,曾经在临汾市汾西县插队的北京女知青程玮出现。
程玮放弃北京的优越生活,作为志愿者两次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大宁县,用自筹的20万元搞扶贫开发,被众多媒体竞相报道。
“一个弱女子,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来山西扶贫支教,不容易呀!她就是我心中的楷模!”已经离休在家十几年的解黎明和同为离休干部的老伴寇志清看到程玮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夜不能眠。“出点钱帮帮她,让她坚持下去。”解黎明与老伴儿商量,要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去支持和帮助她。
很快,老两口凑足1万元,让儿子专程送到程玮手中。程玮把老人的钱全部用在当地希望小学的建设上,19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校门。
“娃们学习那么好,却因为没钱而辍学,我心里难受啊!党和国家给我这么丰厚的待遇,我没有理由不去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以程玮为榜样,以此为发端,这位时年73岁的老共产党员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捐资助学善举。
2000年7月1日,解黎明老两口向临汾市尧都区委、区政府和所在单位国网临汾供电公司党委递交了承诺书:“在每年的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我俩每人拿出一千元(共两千元)捐助贫困学生,表示一点爱心。这份爱心一直延续至我俩离开人世。”
两位老人以生命为限,郑重承诺。一句话,两行字,重如千斤。
加大力度,年复一年捐资助学
捐出去的钱,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解黎明对这份钱管得很严。
第一位受捐助者是尧都区姑射村的贫困女生张杰云,她是解黎明通过尧都区政府联系到的。当时张杰云是尧都区刘村中学学生,与弟弟同时读书。双亲体弱多病,几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2000年,张杰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天津商学院,但因为家庭贫困,难以入学。
解黎明闻讯,将2000元钱送到张杰云家中。从张杰云家回来的当晚,解黎明把儿女们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看到杰云连件出门的衣服都没有,我难受。咱家大小有8个共产党员,老百姓有困难,咱不能不管。”儿女们深知母亲的性格,从来都是对自家能省就省,对别人能帮必帮,于是全家老小齐动员,为张杰云上学准备的四季换洗衣服和日用品足足装了三大包。
2001年,解黎明把2000元捐资款直接送到临汾市最偏远的永和县交口乡南坡头村,用于资助村里的贫困小学生。
2002年6月26日,与解黎明相濡以沫58个寒暑的老伴因病离去。当大家还在为亲人故去悲痛时,解黎明心里却惦记着4天后“党的生日”那天要向困难孩子捐资助学的承诺。
多年来,解黎明捐资助学的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解黎明拿出7000元,认领捐助了27名家庭困难的小学生;2004年到2006年,她先后拿出1万余元资助了30个困难家庭,认领了17名困难家庭女童。
解黎明对山西晚报记者说:“一两千元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家庭则可能因此改变命运!”
2006年,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小学生的学杂费全免。随后,解黎明将捐助对象换成了贫困大学生。解黎明每年在临汾市各县区寻找5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给每人捐助2000元;后来,她将2000元捐款涨到一万元。多年来,她先后拿出10万余元资助了50余名困难大学生。
对于大学新生的家境,解黎明总要反复核对,确认这些孩子品学兼优,才将钱捐出去。至于钱的用途,解黎明每年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她希望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
除了每年定期捐助,解黎明还有不少临时性的捐助。她得知应县的一家农户培养出两名大学生却家境困难,便让儿子寇永安长途跋涉将5000元送到他们手中。
2013年1月,参加完山西晚报承办的2012“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表彰会之后,解黎明顾不上回家,而是去了位于晋中市平遥县香乐乡的大羌村看望贫困户。途中,解黎明发现村里垃圾乱倒、污水乱流,且靠近全村唯一的水源地。她立刻让儿子寇永安采样化验,化验结果为严重污染。解黎明又让儿子凑够1万元与村“两委”商量,共清理垃圾上百方,对垃圾池进行无害化处理,找工程人员用水泥将垃圾池全部硬化,并在周围栽植树木花草。
设立基金,让更多贫困学子受益
外人看来“出手大方”,但解黎明的日子过得其实并不富裕,捐资助学的钱也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解黎明老人租住的狭小老旧的两居室里,没有现代化的家具,没有高档的家电设备,甚至自己穿的衣服都是旧的。解黎明平日粗茶淡饭、省吃俭用,一件呢子大衣可以穿四十多年,一个搪瓷杯子能用三十几年。
照顾解黎明近七年的保姆郭根菊说,解老对自己特别“抠门”,艰苦朴素由来已久。解老的老伴走后,子女们多次要给解老请保姆,她没同意,说能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她是惦记着贫困学生。直到后来,老人做家务实在力不从心了,才同意请郭根菊来照顾她。
2011年,解黎明因常年的滑膜炎,右腿要做半月板置换手术。解黎明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本来医院和家人都想为她置换进口的半月板,但老人嫌贵,怎么都不答应,硬是使用了国产的,省下3万多元的医疗费。她告诉家人:“3万元可以资助很多孩子上学,这些钱花给孩子们比花给我的作用大得多。”
同年,解黎明看到一条新闻:我省还有276万名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算了算自己的收入,解黎明觉得还能再挤出一些来。2011年4月,她再次向党组织郑重承诺:除了每年向贫困大学生捐款1万元以外,每年再拿出1万元分别捐助10个贫困家庭。从开始每年捐助2000元到2万元,老人的捐助金额翻了十倍。
“平凡而伟大”,是受到解黎明资助的学生评价她时不约而同选用的一个词。2009年参加高考的乡宁县女孩董亚红是解黎明捐助的学生之一,她在一次给谢黎明的信中写道:“解奶奶,以前我总觉得这个社会善人很少,即使有也离自己很远。是您让我知道了善人很多,善良的人就在身边,我觉得您很伟大!有朝一日,我会将您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2013年之后,由于已近九旬高龄,解黎明不再主动去寻找求助对象,但是她每年一如既往地将至少1000元的善款捐给在国家电网临汾供电公司设立的“解黎明爱心助学基金”。2019年,她将捐赠金额又提高至每年5000元,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因此受益。
“我会信守诺言,一直坚持下去的。”解黎明说。
山西晚报记者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