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新:敢闯敢干的改革先锋
生平简介
陈日新(1932—2007),男,汉族,1932年5月生,大同市大同县吉家庄乡佛堂寺村人。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月调大同矿务局,历任工程处党委组织干事、土建处党委组织员、基建局党委组织部干事、第二工程处党支部书记、党委副书记,晋华宫矿党委副书记、矿长、党委书记,平朔露天煤矿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等。1992年离休,2007年12月因病去世。
陈日新于1988年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当选山西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朔州市首届政协主席。从1978年起,他曾当选中共山西省第四、五、六届党代会代表,山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9年,陈日新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特等功”,同年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优秀经理”,1990年被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评为全国煤炭企业优秀企业家,荣获“金钟奖”。2018年12月,陈日新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陈日新说
对建设平朔露天煤矿,我的信念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哪怕东奔西跑,赴汤蹈火。
对这10年艰苦创业的风风雨雨、坎坷曲折,对这其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我都是亲身经历和尝受过的。可以告慰的是,我十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为国家争了气、争了光,为改革开放出了力、做了贡献。每想到此,我就内心激荡。
平朔安太堡煤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第一个对外合作项目,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30多年过去,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依然引领着国内露天煤炭行业的发展,而朔州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依然生机勃勃。
这些,都离不开陈日新和他开创的中外合作“平朔模式”。
“不用等明天,我愿意到平朔去!”他奔赴平朔开始人生最大拼搏
1978年,国家煤炭部经勘探发现,山西雁北地区的平鲁县、朔县一带有可以开采的煤层。但是,当时煤炭工业资金匮乏、设备落后,无法有效地开发煤炭资源。
1979年12月,时任煤炭部部长的高扬文开始着手组织协调合作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高扬文想到的第一人选,就是时任大同矿务局局长的陈日新。陈日新21岁来到大同煤矿,一干就是28年,此时已快到知天命的年纪。
1981年年底,高扬文找陈日新谈话:“平朔安太堡矿是我国重要的中外合作项目,也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现在有这么一副担子,你明天给我个答复。”“不用等明天,我愿意到平朔去!”就这样,陈日新担起了筹建平朔安太堡项目的大任,由此开始了他“人生最大一次的拼搏”。
1982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陈日新从大同矿务局借了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带着平朔筹备处的全体共15名员工,一大早就离开大同。
到了平鲁县和朔县,两地领导听说要建大矿都非常高兴,建议在最好的地方建生活区。但是,陈日新觉得那样会占太多耕地,还得让农民迁村迁户,不合适。一行人又赶往朔县六十九军管辖的部队农场,到了农场已天黑,农场的领导都回家过年了,只有协理员在。陈日新说明来意,协理员拿出了农场的图纸。经过比较讨论,陈日新当场拍板,生活区就定在这儿了。第二天,大年初一,陈日新没有休息,又马不停蹄找到相关负责人,商议平朔生活区占农场的事儿。
1982年10月,平朔行政生活区建设开工。曾任平朔党办主任的黄树芳回忆说,陈日新跑东北、去北京、下西安……到处联系和寻找优秀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几十个设计施工单位近2.5万人的建设大军进入矿区后,时时事事需要钱,陈日新又开始为钱东奔西跑。找银行贷款时,银行说,平朔是中外合作项目,合作合同书签不了字,项目批不下来,就等于没有合法手续,没有红头文件不敢轻易贷款。银行贷款不行,陈日新连夜赶往北京,还没住下就去煤炭部,随后又去找国家计委……
1983年7月,国家计委分两次批给平朔项目五千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
大胆改革打碎三块“铁”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说起改革,黄树芳评价陈日新有“识人之眼,御才之方,用人之胆”。当时,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和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合署办公。平朔公司和安太堡矿共有4500人。许多到平朔参观的企业界人士称赞说:“年产原煤1533万吨,公司总定员4500人,机关干部140人,人均效率30吨,这不仅是平朔的独创,在全国也是首创!”按照当时国内同等生产规模的井工矿编制,平朔公司的人员编制至少需8万人。但陈日新不走老路,决心要闯出一条新路。新路怎么闯?奥秘就在于陈日新用人打碎了三块“铁”,即: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陈日新的老同事郑茂昌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当时的安太堡矿工人形容这项改革的最大特征是大家“一律端瓷饭碗”,意思是好看但又容易打碎。安太堡矿联合管理委员会可以撤换矿上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协商一致,可以撤换主要职员。因此,这里有着良好的工作纪律,无论中外人员。陈日新还打破了干部和工人的界限,每个进矿职工都要按程序严格进行培训,不合格不发证,没证的不准上岗工作。上岗后如果干不好,就退回劳务公司再培训、再安排。对于关键岗位上的人员,不惜代价送到国外去培训。
从1982年到1988年,平朔来了一百多位大学毕业生,都要先到生产一线。后来,这些人中,有的担任了工长、值班经理、部门副经理,有的升到处级干部又因为不适应工作要求,下来当了一般人员。
在保守和改革的冲撞中建起一座特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
万事开头难。陈日新作为平朔露天煤矿筹备处的主任,压力巨大。“大门刚刚打开,很多人想不通,咱们自己的煤,为啥要找外国人来开发。还有人说,平朔项目是出卖国家资源,是叫外国人占中国人的便宜。他的精神压力很大。”黄树芳说,陈日新就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做了直到现在看来依然是有远见的一系列事儿。
黄树芳讲了其中一件事。因为是中外合作,要接待很多外国客人,因而平朔生活区准备建一个接待外国客人的宾馆。到底是叫招待所还是叫宾馆,人们都争论不下,有人认为,一个企业建什么宾馆,甚至有人向国务院夸大其词地反映包括宾馆建设在内的生活区建设问题。后来,有调查组找到陈日新,又到平朔现场调查情况,最后,调查组同意并接受了平朔的建设方案,只是要求今后再建职工住宅得降低造价,取消平朔宾馆大厅顶棚“双层玻璃充氮气”的设计方案。就这样,平朔宾馆建成了,规模虽不算很大,但它接待的范围之广、规格之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名列前茅。
在陈日新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带领下,平朔开创者们全面起步,总体推进,按照“两大块(工业区和生活区两大块),六条线(铁路、公路、水路、电路、通信网络工程、征地拆迁和发掘汉墓分成六条战线)”的方案进行了整体建设。
1987年9月10日,经过3年筹备、2年建设,安太堡露天煤矿举行投产典礼,晋西北雁门关外的黄土高原上,有了一座特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
今天的平朔,拥有包括安太堡在内的3座年产能2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矿,拥有2座年产能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拥有年总入洗能力1亿吨的6座配套洗煤厂和4条总运输能力1亿吨的铁路专用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载重卡车、电铲等技术装备,是我国主要的动力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平朔煤矿还在不断地“走出去”,如今,国内各大露天煤矿几乎都复制了安太堡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在蒙古国、澳大利亚、纳米比亚,都有从平朔煤矿走出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山西晚报记者 滑艳兵
记者手记
一进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醒目的“入矿左行”4个大字让记者感到惊讶。这条与国内基本的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相悖的规则是矿内独有的,这是当年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留下来的遗产。
矿区内,到处跑着轮胎有两人高的大卡车,而在一铲子能挖40立方米的大电铲面前,这些大卡车又像个“小弟弟”。仰望着大卡车、大电铲,记者忍不住惊呼:“这也太大了!”
生活区建设和工业区建设同步,平朔是国内第一家工业区和生活区分离的煤炭企业;打破铁饭碗,无论中方还是外方人员,一个“懒人”都不要……从矿区到家属院,记者了解了很多事儿,见了很多人,在惊讶、震惊中,敬仰、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陈日新敢想、敢干、敢冒风险。受命于改革开放之初,他带领首批创业者来到平朔,率先引进西方先进经验和设备,建立了和外方良好合作的制度体系,创造了“三高一快”的平朔模式,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露天开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
他一心为公、干净做人。因一个人在平朔,他经常自己煮点挂面、弄点大酱吃;他来回于大同和平朔之间,却从未让家人搭过公家的车;他的爱人和孩子去了平朔,从未住过档次高、服务好的平朔宾馆。
……
在陈日新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的“三高一快”平朔模式下,30多年过去,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依然宛如一颗明珠,照耀着雁门关内外,引领着煤炭行业的发展。如今的朔州,除了煤、电等传统产业,也已布局了高端陶瓷、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草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
“以后,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无论谈起过去,还是说及现在、畅想未来,言语间,平朔人有着满满的自信和自豪。记者也相信,因煤而生的朔州,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