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省广大“90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五四之际,本报专题报道“90后”战疫故事,进一步激励我省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青春芳华在战“疫”一线绽放

时间: 2020年05月15日15:52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众志成城 迎战疫情>>青春蓬勃力量
分享到: 评论:

20200507_19a573273de830381134fd1503b82775.jpg

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90后”护士在该市定点隔离医院隔离病区工作。大家互相鼓励加油。 本报通讯员摄


  

省荣军医院支援武汉护士张琳  
白衣逆行 守护生命

  “哪有什么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披挂上阵和死神抢人罢了!”——省荣军医院急诊科护士张琳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今年22岁的她,是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支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今年2月,她报名参加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说:“年龄不是问题。我热爱这份职业,既然选择了,我就会坚持到底,并且全力做到最好。”
  武汉一线战疫整整42天,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出征时“以生命守护生命”的誓言。
  刚到武汉,街道寂静,正在承受巨大灾难的城市让张琳瞬间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湖北省荣军医院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疫情暴发,湖北省荣军医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定点医治单位。为了强化医疗力量,退役军人事务部安排山西、浙江、江西三所省级荣军医院共40名 医护人员组成支援湖北医疗队,对口支援湖北省荣军医院。其中,省荣军医院派出3名医生、10名护士。
  进入湖北省荣军医院,张琳被安排到隔离发热5病区。第一次上岗,穿上防护服,满满一个治疗台的液体需要挨个给病人输。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料到,刚两三个小时,她呼吸就越来越重,脚步也越来越慢。汗水顺着脸颊流进嘴角,打湿内衣。有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都很困难,却在她结束操作时说一声“谢谢”……张琳强忍泪水。下班回到住处,泡衣服、洗澡,又饿又累,闻着消毒水的味道,那种疲惫难以形容。“那些天,我吃的药,平时一年都吃不了那么多,有点不舒服就吃,总想快快好,千万别坚持不住。”可第二天,她又满血复活,冲进病区。
  3月23日,省荣军医院支援武汉医护人员凯旋。据统计,2月11日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支援武汉医疗队进病房后,协同湖北省荣军医院共收治患者659人,治愈出院377人,其中治疗护理重症患者18人,治愈重症出院5人,实现了出院患者零返院,医疗安全零差错、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三“零”目标,出色完成救治任务。
  42天漫长而又短暂,张琳感受着新冠肺炎患者的痛苦,感受着他们的乐观向上,感受着并肩作战的同事的辛苦和坚持,感受着领导、家人的温暖和关怀,感受着国家凝聚的强大力量所向披靡,感受着社会各界人士在国家需要时的无私奉献……“这些都让我深深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强大。生在中国,深感荣幸!”张琳说。

本报记者高建华

天镇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护士袁晓芳
支援武汉“疫”线入党

  “用信念擦亮青春底色,用拼搏让青春闪光,我是年轻人,支援武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4月29日,天镇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外科护士袁晓芳谈到支援武汉的经历时满是自豪。
  新冠病毒来袭,袁晓芳每天关注着湖北的疫情,看着省市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她一直焦急等待县里医院的名额。早在湖北上大学的时候她就已经萌生了做志愿者的想法,她默默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高护专业,有机会一定要投身到最 需要她的地方去。“正月十五晚上,院领导在群里发消息有去湖北的名额,我第一个报名,我现在是一名医护人员,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武汉尽一分力”,谈起初衷,她坚定地说。
  2月9日,袁晓芳刚值完班,来不及犹豫,甚至来不及告别,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支援武汉的征程。
  到了武汉后,在硚口武体方舱医院,袁晓芳被分配至轻症区,每位护士同时要照顾50多位病人,从日常处理医嘱、分发药品,到测量生命体征和心率,甚至发饭,每个病人的习惯她都会一一了解、记录和照顾。除了要事无巨细地完成好工作,她还要克服长时间穿防护服、护目镜导致的缺氧、头疼恶心等痛苦,但是她坚持再坚持,毫无怨言。
  对于患者来说,这些远道专程赶来的白衣天使们,不仅是患者生命的保护神,也是他们精神上的支柱,彼此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说起这些袁晓芳几度哽咽,“我们做的小小的一件事,比如就是发一颗药,都会得到真诚的谢谢,我唯有拼尽全力,用专业的护理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病房的一个患者痊愈出院的时候说:“非常感谢你们,真想给你们亲手做一碗热干面。”这无疑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认可。
  谈起家人,30岁的袁晓芳一直心怀愧疚,作为母亲她舍不得年幼的女儿,作为妻子她对挚爱的丈夫心有歉意,然而,大爱面前,她却毅然选择逆风飞翔,选择了在战“疫”一线向阳绽放。
  谈到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大感悟,袁晓芳说这段经历会成为她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在武汉火线入党后,更深刻地理解了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冲锋在前、不怕劳累、全身心投入战斗,继续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邓伟强 本报通讯员贺瑞 张淑清

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孟琛
写下请战书一线历练

  “作为青年共产党员,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应该冲在第一线,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就是凭着这股信念,孟琛大学毕业那年主动报名成为大学生村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际,他又写下请战书,自愿报名下沉社区一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今年30岁的孟琛,就职于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时,他自愿下沉一线,被分配到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朝阳一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孟琛告诉记者,朝阳一社区地处朝阳商圈,辖区内无物业老旧小区偏多,人员户籍结构复杂,居住人员密集。面对这些困难,孟琛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协助每位“网格长”组建微信工作群,将外来返并人员拉进群内进行统一管理,每日在微信群中提醒大家早晚两测体温、房间内定时开窗通风消毒。
  湖北籍小刘是该社区商户之一,家里东拼西凑为他租了门面和仓库,结果因疫情大量库存积压,欠下的外债无力偿还。在了解到小刘的情况后,孟琛及时与社区主任一起研究对策,一边安抚小刘的情绪,一边协调商场、快递等部门,帮助他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等方式进行线上销售,解决了小刘的燃眉之急。
  在对返并人员进行排查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居民。孟琛总是不急不躁,他说:“大学生村官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做群众工作一定要态度端正、语气柔和,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小区里一位不愿意透露疫情期间行程的居民,孟琛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给他拨打电话,认真讲解疫情防控政策和有关情况,最终感动了这位居民,如实向社区上报了他的外出情况。
  4月27日,孟琛结束了两个月的下沉服务工作。两个多月来,他排查各类人员信息近5000条,服务群众1500人次,环境卫生消毒杀菌百余次,帮助150家商户复工复产,解决居民实际困难200余条。他说:“不论是在本职岗位,还是在社区服务,我都会一如既往的不懈奋斗,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本报记者杨文

阳泉市郊区康达社区第一书记李旭
甘当“守门人” 守护大家园

  李旭,今年27岁,大学本科毕业,90后青年,是阳泉市郊区开发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扶贫专干,挂职开发区康达社区第一书记。
  大年初一晚上,李旭加入了社区防控队伍。康达社区人口杂居,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仅居民出入口就有19个。李旭负责小区卡口轮流值守、出入人员登记、体温测量、环境消杀等情况,了解卡口人员流量并做好详细记录。看似简单的事情日复一日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早出晚归一天忙下来,汗水、呵气和在一起,就连捂在脸上的口罩都挂满水珠。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李旭每天7时上岗,晚上9时30分才下岗。她同社区其他党员干部并肩战斗,在圆满完成值守任务的同时,制作宣传条幅、海报,在各小区显眼位置进行悬挂、张贴,利用音箱喇叭对疫情防控知识进行循环播放。
  为解决社区人手紧缺的问题,李旭积极发动党员、热心居民、保洁员、大学生等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发动区直单位共同参与抗“疫”,确保人员排查、防疫宣传、卡口值守管理无缝隙、值守无盲区,构筑起严密的疫情防线。
  居民小区实行全封闭管理,一些居民一时难以适应。出入登记嫌麻烦;登记用的笔多人用,又怕有传染,不理解、小摩擦时有发生。面对新情况,李旭坦诚相见、耐心劝说,完善消毒程序,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春风化雨般的群众工作,暖了大伙心。看着社区党员干部每日为社区居民操心尽力,居民开始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工作。一天晚上,李旭在卡口执守,风挺大,天很冷,进出小区的大爷大妈看着李旭深更半夜还在坚守岗位为大家操心,觉得过意不去,便纷纷劝说李旭:“小姑娘,天气冷,你早点回家吧,我们自觉登记。”“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贴心的话语,让李旭暖心又温馨。
  疫情防控以来,李旭带头进行网格走访排查,社区共摸排3918户,排查出“双返”人员464人,密切接触人员现在均已解除隔离。这几天正在张家洼村扶贫一线排查问题的李旭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的坚守,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责任与使命。凡是党旗飘扬的地方,就要让居民感到有力量和希望。

本报记者陈俊琦 本报通讯员武勇峰

太原市疫情防控第四突击队队员黄晓宁
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大家请间隔1米排好队,同时准备好健康码。”近日,在太原市业臻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门口,太原市疫情防控第四突击队队员黄晓宁一边提醒,一边忙着逐个给员工测体温、核对健康码。
  “现在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了,但复工还有余地,达产还有空间,尤其是熟练工还是短缺,我们还需要抽调员工‘守’牢门口。”看着忙碌工作的黄晓宁,企业负责人十分感激,“有了突击队员的帮忙,我们就相当于多出一名熟练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太原市抽调825名机关干部,组成八支“疫情防控突击队”深入一线开展精准帮扶。在收到指令后,在太原动物园工作的黄晓宁第一时间报名,成为突击队中最年轻的队员。一身迷彩服、一副红袖标,黄晓宁来到太原市业臻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登记信息、测量体温、防控宣传……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黄晓宁第一时间走进车间、宿舍、餐厅,了解企业园区防疫安全的现况。针对员工比较固定、外出较少的特点,一方面帮助企业细化防控预案,完善餐厅、宿舍、厂房等重点部位内部防控机制;另一方面着手筛查工人健康信息,查询备案内部人员到访省市信息,为企业疫情防控提供第一手资料。企业每隔几日就会有大货车进厂送材料,黄晓宁每次都会严格地用准备好的封条把车门封住,然后认真仔细地对车辆消毒、登记,又一路小跑“跟踪”在货车后面来到卸货点,监督司机履行不下车的承诺。
  针对企业防控意识不够强、工人防护知识不足的问题,黄晓宁发挥自己的工作专长,为企业制作防控宣传条幅、标语、展板,悬挂在企业办公区、员工宿舍、生产车间、职工餐厅的显眼位置。他还邀请尖草坪区疾控中心专家为企业职工现场讲授卫生防护知识,从如何开展日常消杀、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六部洗手法具体怎么做、开窗通风为什么非常必要等内容入手,增强一线工人自我防护能力。在企业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后,黄晓宁又协助企业办理开通社保账户、在职员工入保险、离职员工停保等工作,帮助企业把跑了多次理不清头绪的工作逐项理顺。
  “我虽然干不了技术工,但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能干一点是一点。”黄晓宁说,关键时刻,青年一代必须冲得上去,让青春光芒闪耀在战“疫”一线。

本报记者杨文俊

万柏林派出所辅警陈浩
青春在抗疫中闪光

  “您好,我现在对您进行体温测量,谢谢你们的配合!”近期,在太原市公安局万柏林分局万柏林派出所辖区内,总是看到一个身着警服戴着口罩的年轻民警配合卫生部门对重点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摸排核查,他就是万柏林派出所95后青年辅警陈浩。
  今年25岁的陈浩是一名退伍军人,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他坚决地申请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全力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大年初二,陈浩联合社区工作人员进入新建社区调查了解,走访居民,对辖区抵并人员进行逐人逐户摸排。“刚刚开始工作量特别大,一天跑七、八个小时,回去还要做表格整理数据。”摸排过程中,他告诉居民一定要关注官方网站的疫情防控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科学防疫。
  2月10日,58岁的陈大爷回到太原,在新建社区疫情防控点登记,通过小区检查点依法依规对返晋入晋人员进行健康筛查后,陈大爷需要居家隔离14天。通过了解,陈大爷是一个人居住,陈浩和同事就主动为陈大爷送菜和必备生活物资,一直到其隔离期结束。“95后的小伙子,做起工作头头是道。在疫情防控最紧要的时候,担起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同事原永波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那段时间,新建社区核查到来自重点区域的有30余人,针对重点人群他每天坚持电话跟踪回访,不断督促他们测量体温并做好居家隔离。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陈浩把新建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排查返并人员任何细节都不放过。
  此外,他还当起了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宣传员”。“近期万柏林派出所接到电信诈骗警情29起,金额高达80余万元。”陈浩认真地说,“我自己多跑腿,做好宣传,就方便了社区居民,就能减少他们被骗的风险。”他每次入户还叮嘱住户,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这也是疫情防控期间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陈浩说:“疫情来袭,我们挺身而出的这份乐观与自信,来源于我们对国家战胜疫情的实力和勇气的坚定信心,更来源于我们以青春的热血,与祖国和人民共风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报记者李炼 本报通讯员郑慧梅

晋城东高速收费站的一线防疫员宋向军
为抗疫贡献青春力量

  宋向军今年28岁,是一名法官助理,2016年进入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以来,一直是大家眼里的“奋青”。用他的话说,年轻的时候不拼搏、不折腾、不吃苦,难道等年华老去的时候去抱怨。所以,当疫情来临时,他听从党的号召,踊跃报名,投身到晋城东高速收费站的一线防疫工作中,负责对来往车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和来往信息核查。
  “防疫物资不充分,口罩、护目镜也不够,防护服的大小很多人都不合适……”2月4日早上5时的晋城东高速收费站,夹杂着刺骨的寒风,从100多公里外的老家突破重重关卡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宋向军,在和同事清点防疫物资时,心中有些担心。
  “即使情况有些不太乐观,疫情防控工作不能停。”宋向军鼓励大家。那天,他在不足20米的检查线上来回奔波,登记了270余人次。
  2月9日是返程高峰期,来往车辆密集,一辆河南返晋的车辆进站后,他按照惯例对车上人员进行检查登记。在经过几次扫码登记信息仍没成功后,司机有些不耐烦:“你们有完没完,一天得检查几次,走这形式有什么用?”
  “我们这不是走形式,每个关卡涉及区域不同,您也许在别的地方检测过,但进入晋城地界儿还是第一次吧。我知道您开车时间久了也累了,但为了您和别人的安全,咱配合一下。”因为疫情的影响,群众或多或少多了些暴躁和不安,宋向军理解他们的心情。他安抚了这位司机,并进行耐心地解释,很快完成了登记。
  下沉工作中,不断有朋友、同事、路人会问宋向军:“你还这么年轻,每天与陌生人接触万一被感染,不怕影响生活,耽误工作?”他总是开玩笑地说,“难不难想想长征两万五,我这么年轻,抵抗力好着呢。”
  随着对关检工作的熟悉,宋向军的疫情防控工作也越来越顺利。面对形形色色驾乘人员,他总是用他“热情”带动气氛,主动上前聊天,缓解他们的情绪。宋向军说:“我带给他们快乐,他们让我收获并成长。”

本报记者闫书敏

(责编:李琳)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四月春光好 红腹锦鸡爱意浓四月春光好 红腹锦鸡爱意浓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