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因户施策助脱贫
——运城广播电视大学多措并举开展帮扶工作
“大叔,看你这大棚蔬菜长势这么好,今年收入能上5万元吧?”
“是啊,做梦都没想到,我一个残疾人,也能走上致富路。如果没有王鹏书记的帮扶,我可能会穷一辈子,真是太感谢他们了。”
6月9日,望着自家大棚里长势喜人的各色蔬菜,北村村民刘士强的心中满是感激和喜悦。
平陆县张村镇北村是黄河岸畔的贫困村,337户1020口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6户304人。今年55岁,肢体二级残疾的刘士强,正是北村众多贫困户之一。他口中的王鹏书记,是运城广播电视大学驻北村的第一书记。
“咬定脱贫不放松,立根就在百姓中”——这是2005年王鹏到北村前,运城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孙迎东送给他的话。驻村任职之后,王鹏与3名帮扶工作队队员白天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晚上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商议,共谋发展;深夜还要探讨制定具体的帮扶方案……
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王鹏的帮扶思路也渐渐清晰:对五保、低保户,通过民政救助兜底保障;对因学致贫户,实施助学扶贫;对因病致贫户,落实大病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织技术培训,协助转移就业;对留村的贫困户,发展大棚蔬菜和花椒种植,实施产业扶贫。
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就要变“输血”为“造血”。得知刘士强因身体残疾,致富无门,王鹏带着工作队多次上门,不厌其烦地讲政策、出点子,鼓励他靠勤劳和智慧实现脱贫致富,并为其量身打造了致富计划。刘士强想发展种植业,却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工作队积极为他报名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还通过县扶贫办帮其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在自家地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在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刘士强的大棚蔬菜经营有方,经济效益良好,年收入超过5万元。
谭新民一家,因为供两个女儿上学而致贫,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帮扶以来,工作队针对谭新民一家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协助他们享受了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谭新民手握一些简单的装修技术,工作队介绍其到装修公司务工,提升装修技能,提高务工收入。经过不断学习,老谭的手艺活又好又快,活计不断。如今,他又加入浙江横店影视剧制作剧组从事道具制作工作,有了稳定收入来源,全家人顺利脱贫致富。
“史长有真是个勤快人,一天到晚不闲着。”村民们说的史长有,今年74岁,因老伴多重一级残疾,成为王鹏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扶贫先扶志。王鹏一有时间就上门了解情况,作动员、讲政策,并帮助史长有通过培训当上了村里的环卫员。有了工作,史长有脱贫的心气足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卫生,还要抽时间去地里打理双季槐。“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我家享受着低保,领着残疾补贴,还有养老金和粮食直补。但脱贫致富不能仅靠国家,王书记说得好,只有靠着勤劳和汗水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结合实际制订帮扶计划,精准施策开展帮扶工作,有的放矢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规划发展蓝图……王鹏带领着工作队,为贫困户战胜困难摆脱贫穷出主意、想办法、找项目、寻贷款,多方鼓励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想方设法改变村民守着土地混日子的观念,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贫困户自主脱贫信念,从根本上消除了贫困“基因”,确保了该村如期摘帽脱贫。
如今的北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安装了分布式光伏发电10.08kW,发展花椒100亩、春秋大棚40496平方米,新建水池两座,拓宽田间道路和巷道2000米,修建公路两侧排水沟渠1.5公里,架设管道1万余米,更换了5眼机井配套设施。同时建设和改善了村间的路灯系统和文化活动等基础配套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贫困户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本报记者张海鹰 本报通讯员卫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