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当前,随着我省许多贫困县陆续摘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根据我省阶段性任务的变化,深化思想认识,及时转变工作方式,精准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点,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深化思想认识,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理论支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具有紧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关系。从理论逻辑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目标、任务内容、政策举措、主体作用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统一,具有连续性和继起性。从实践逻辑上来看,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保障。实现二者有机衔接,既有利于巩固和提升我省脱贫攻坚成果,又有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科学认识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衔接理论研究,尽快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思想共识和理论体系。
推进体制机制上的有机衔接,实现脱贫攻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平稳转型。体制机制是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保障。首先,在领导体制上,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明确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尽快优化整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机构职能,确保领导体制从脱贫攻坚顺利过渡到乡村振兴。其次,在工作机制上,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统筹衔接的工作机制。近几年,我省在脱贫攻坚期间建立了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财政金融支持、社会参与、考核监督等一套完整的减贫工作体系,这些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因此,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要科学借鉴和创新应用,及时转变工作方式,将“三农”工作重点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转型和有效衔接。
推进政策保障的有机衔接,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政策的承接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点。首先,制定2020年后过渡期政策,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推动减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过渡期内,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对我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坚持和巩固现行减贫政策,避免因政策取消出现返贫。其次,强化政策统筹,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抓紧对现有扶贫政策的系统梳理和科学评估,采取差别化的办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一是保留强化一批。对于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可直接纳入乡村振兴的常规性政策中,并不断强化政策的实行力度,以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二是延期接续一批。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可适当延长政策支持时间,以接续和加强后续扶持。三是调整完善一批。对于产业扶贫等措施,在优化升级后可纳入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中,以增强政策的长效性。对于教育、医疗扶贫、保障兜底等措施,调整完善后应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取消退出一批。那些临时性或者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政策措施应及时退出。同时,从土地、财政、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人才就业等方面出台政策,为下一步缓解相对贫困提供有力支持。
推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实现扶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立足我省的农业资源禀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特别是积极支持贫困县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当前,要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项目优先安排在贫困县,发展壮大扶贫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衔接,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为此,要牢固树立绿色减贫的理念,正确处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充分利用我省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生态扶贫,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青山绿水成为贫困群众长效脱贫致富的动力源泉。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行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以疫情防治为契机,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卫生管理长效体制,努力补齐农村发展的环境短板。
推进治理体系的有机衔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治理有效是脱贫攻坚的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健全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提升村级组织的治理效能。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和道德建设的教化作用,打造“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通过加强农村信息系统和农村大数据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等措施,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打通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B335)
王翠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