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鸡蛋的扶贫故事
这是一颗有身份的蛋,壳上标注着出生日期、生长过程等相关信息……如今,这颗产自山区石楼县的鸡蛋不仅走上了人们的餐桌,也开启了当地养殖户的幸福生活。石楼许多贫困户、贫困村,因为进入蛋鸡产业循环链而脱贫摘帽。对于他们,一颗鸡蛋是脱贫的起点,也是奔向小康的重要支点。
贫困山区的扶贫蛋
石楼县穷,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石楼人穷,但干部群众士气足。
国务院扶贫办、农发行联合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德青源)发起的金鸡产业扶贫计划一经推出,石楼县便与这颗蛋结缘。
“石楼人坚韧,有恒心,县委书记、县长十多次进京洽谈,把项目当成县里最大的事去做。”石楼县扶贫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永泉感慨不已。
2017年,该项目在石楼县落地,占地面积364.26亩,应运而生的县扶贫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资主体,自筹资金8500万元,按要求建设厂房、设备等硬件。2018年6月,德青源携4500万元的生物资产及流动资产进场,3个月后投产,成为全省唯一实施金鸡产业扶贫计划的县份。
合作协议中规定:德青源以租赁形式,年付固定资产的10%租金850万元,期限为15年。石楼县将租金用于贫困户资产收益分配和其他精准扶贫工作,带动3800余名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
“850万元租金分配到全县113个贫困村,实现资产收益全覆盖。”任永泉说。
如今,该项目发展规模已达年存栏80万只蛋鸡,日产蛋量60万斤,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全产业链企业。“二期工程实施后存栏将达100万只。”任永泉最近正马不停蹄地办理建设手续。
据了解,德青源是全球领先的生态农业企业,中国蛋鸡行业第一品牌。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占有率高达71%,产品连续供应香港12年。
“市场供不应求,很难在石楼本地市场买上德青源鸡蛋。大多都销往外地了。”石楼县一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
鸡蛋背后的产业链
“鸡是一样的鸡,而蛋却是不一样的蛋。”德青源石楼分公司总经理徐双喜坦言产品畅销的诀窍:通过饲养员精心呵护,给蛋鸡创造相对舒适的生产环境,从车间温度、防疫、饲料到产蛋等各个环节,都保证有机产品的标准要求,“经过400多次海关检测,无抗生素成分,无任何残留,安全通过率100%。”
5月12日,出石楼县城西不远,在“金鸡大道”的路牌指引下,一片新颖而整齐的农业园区呈现在眼前。与普通养殖场截然不同,厂里厂外没有一丝异味,一座座厂房错落有序,隔离区域内成片的光伏板光彩夺目。“这是利用隔离闲地发展光伏产业,让附近村民最大化受益。”任永泉介绍说。
生产车间与外界完全隔离,约500米长的运蛋链缓缓将鲜蛋输送至加工车间。30多位工人正在将鸡蛋分级挑拣,分类包装。“月工资3000多元,公司给我们交保险,日子过得不错。”正在忙碌工作的苏彦红介绍,他和工友都是来自各乡镇的贫困户。
目前,该公司生产区为贫困户安排了200个就业岗位,“二期工程至少能再增加100人就业”。
任永泉用“稳、长、清”三个字总结此项目的好处:风险由政府和企业承担,贫困户工资有保障,无风险,为稳;15年稳定收益,期间不会返贫,为长;项目对环境友好,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清。
“目前饲料原料可年消化14万亩玉米产量,鸡粪加工有机肥为4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肥料,形成了一条科学的养殖产业循环链条。”徐双喜介绍,“所有物料和蛋品的物流运输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渠道,蛋盒及包装生产交给了村级合作社,产业链上的多个点都可以带动扶贫。”
据初步统计,蛋品加工中心每年增加税收500万元,可带动石楼3000余人脱贫,再加上直接就业的200人和就业抚养人口600人,总计可带动3800余名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的新模板
金鸡产业扶贫计划探索出了“有机种植—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蛋品物流体系”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成功范例。
“农业现代化带动脱贫攻坚有着示范性作用和效果。”该项目作为石楼县立足实际、聚焦精准、对接实施的“一县一业”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从侧面也折射出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
脱贫攻坚年底交总账,各贫困县补短板、强弱项,做最后的冲刺。目前,我省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全省上项目、抓发展的氛围深厚。县域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招商怎么招?招什么样的商?金鸡产业扶贫计划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模板。
该项目的合作亮点在于,政府重资产投资,公司轻资产进入。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找到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契合点,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特别是能充分激活整个循环链上多个扶贫点,群众可以零风险参与,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带动效果。
一颗鸡蛋引起的连带效应正在激活一个县域的创新能力。据了解,石楼县已与省农业龙头企业大象集团展开合作建设,将以“金鸡模式”的复制版,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从而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燕中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