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山西致癌因素、缩短急救半径、控血压防卒中……政协委员“把脉”您的健康
1月12日,山西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太原隆重开幕。来自全省各个领域的政协委员齐聚一堂,肩负着全省人民的重托与厚望,履行光荣使命。在下午并州饭店的分组讨论会上,不少医卫界别的委员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提案,每一个都与百姓的健康息息相关。
收集山西癌症大数据 寻找环境致病因素
“山西是全国肿瘤高发区之一,而且近年来癌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40岁开始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山西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均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肿瘤的发病谱及致病原因也势必不同于其他地区。”省政协委员、山西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免疫室主任医师、教授苏文表示,“建立山西省癌症大数据研究中心,填补我省医学空白势在必行。这样不仅能找到针对山西高发癌症的发病原因,还可以开展针对我省癌症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的研究,降低我省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苏文委员
苏文委员表示,建立山西癌症发病和死亡实时登记报告制度,可以及时了解我省癌症的发病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健康管理制度、医疗资源分配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探究方向。
同时,收集与癌症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流行病调查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癌症的环境致病因素,从而为癌症三级防控措施制定有效可行的方案;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山西省肿瘤医院为我省唯一的肿瘤专科三级甲等医院,年收治癌症患者七万余人次,拥有技术先进的治疗手段;山西省肿瘤研究所与医院齐头并进,与临床紧密结合,开展肿瘤转化医学的研究和科研团队的培育,可为该“中心”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苏文委员呼吁,由于该“中心”的研究内容是体现健康中国、健康山西的关乎民生的公益性事业,不仅为降低我省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而且为政府制定医疗政策、优化医疗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在经费方面得到政府、医院、社会资金等多方公益基金支持。
缩短急救半径 让乡镇卫生院“动”起来
院前急救攸关人的生命,为了提高我省急救的抢救成功率,省政协委员、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闫润红带来了“提高院前急救保障能力的建议”的提案。
闫润红委员
我省具有“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矿山采掘集中突发事件多发、社会经济制约卫生体系建设”的紧急医疗救援三大难点,地区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满足不了急救需求,不仅影响政府形象,而且极易因此引发医患纠纷或群体性事件。
闫润红委员指出,我省目前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不少:救护车配置较差、基本设备配置不足;县级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整体基础设施落后;急救半径过大、无法实现全覆盖,导致急救时间延长;急救专业人员的招聘渠道尚不成熟、人才缺口较大;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且整体上缺乏专业系统培训。
为此,闫润红委员建议,首先依托乡镇卫生院建立急救站点,提高急救的抢救成功率。“应让急救网络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急救站点结对,实现均衡布点。设立乡镇卫生院急救站点参与120急救值班的机制,提高偏远地方的医疗和急救实务水平,缩短急救半径。”
还应该建立医疗急救大数据管理平台,将急救全流程管理联网。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教育培训,并将急救教育培训课程纳入医护人员学分制考核,提高所有医护人员的急救实操水平。
卒中死亡可预防 知血压、控血压是捷径
疾病大多数是可以预防、可以控制进展的,从而控制其不良结局。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胡风云其中一个提案就是“加强知血压、防卒中科普宣传,助力百万减残工程”。她建议,政府应该让各单位(企业社区)经常关注30岁以上职工的血压。“知道血压,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好,就可以减少卒中患病率。”
胡风云委员
中国卒中的死亡率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占据第一位。我们如何遏制其发展,是目前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健康话题。卒中可防可控,发达国家已有经验可循——加大宣教力度,做好高危筛查与防治,减少发病,减少致残。
据山西省人民医院2019年在徐沟镇筛查40岁以上居民的数据显示:40%为卒中或易患卒中人员,未患卒中的中、高危人群如果及早了解自身状况,早期预防,就可使卒中发病率下降,同时死亡率、致残率也势必下降。
“高血压是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从30岁以上人员知血压做起,首先明确自己的血压,控制高血压,可以减少卒中致残的发生率。” 胡风云委员说,应该提高民众高血压是卒中头号危险因素的认识,从而实现知血压、控血压、防卒中的目的。
中医教育从学院开始 从基层开始
中医教育不仅要从学院开始,更要从基层开始。省政协委员、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赵杰的提案是建议山西省办好中医大教育,进而打造中医强省。
赵杰委员
基层中医药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学习资源少。赵杰委员建议,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应在加强基本临床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其对于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
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应侧重于实用型、临床型,政府应该组织编写中医适宜技术教材,使基层中医可以“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扎实提高中医理论素养。
近二十年来,高等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为中医的传承发展、中医高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已有千年历史的师承教育则是民间中医、基层中医人才培养的根本之道。
“因此,建立健全我省高等教育与师承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赵杰委员表示,同时,构建中医教官队伍也非常重要。
另外,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使师承教育及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能够脱产进行集中线下培训与线上听课授课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活动。使基层医疗人员理论和临床水平双提高,更好的服务于基层群众,获取更大社会效益。
山西新闻网记者 张小林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