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一轮孤月爬上了冰冷的城墙。 月如钩,夜凉如水,军士沉重的脚步,兵器的碰撞,马的响鼻,这一切将跨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古郡......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距今1400多年前,河西大地还是一派苍茫,强大的秦国凭借突出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不久。此刻,在北方的草原上,也悄悄兴起了一个力量与之匹敌的游牧帝国——匈奴。匈奴人逐草而居,善长骑射。经常深入秦边境,掠夺人口、财物,焚烧村庄。
秦朝虽国力强大,却苦无良策应对,为牵制对手,秦三十二年,始皇帝派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北上博击匈奴,并在当地筑土城养马,称之为马邑,随后正式设置了马邑县,这就是如今包括古城墙在内的朔县老城。
秦以后,汉朝与匈奴的矛盾持续了数百年,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王朝诱击匈奴第一战“马邑之谋”结束了西汉自立朝以来,一直对匈奴奉行的和亲政策,全面拉开了战争的序幕。为了确保军需补给,汉朝廷在北边郡县屯驻扎大量军队、辎重和人口,朔州也因此成为边陲重镇和集结地,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时光流转,历经西、东两汉400多年的经营,马邑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尤其到了东汉时期,雁门郡治从善无移至马邑东南面的阴馆城后,马邑成为雁门郡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据考古出土资料显示,那时的马邑县,商贾众多,手工业水平很高,畜牧业发达,尤其善于养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幅场景:狭窄的街道上,低矮的手工作坊里,铁器捶打声响个不停,工匠们夜以继日的赶制来自各处的订单,在城池集市的某个地方,一群马贩正在讨价还价,他们在选购马邑的精壮马匹,市场的另一侧,来自西域和中原的商贩们在卖力的炫耀手中的货物,整个县城充满了喧嚣的活力。
但是东汉末年,汉朝庭皇权虚弱、政治黑暗,各地豪强地主拥兵自重,彼此混战,中原陷入“群雄割据”的局面,天下大乱。汉统治者无暇北顾,将“陉岭以北尽弃之”,许多郡县毁于战火之中,马邑也难逃被废弃的命运,昔日的繁荣兴盛都化作了残垣断壁......
汉朝的统治就此移向南方,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如鲜卑、匈奴、乌桓等族趁式而入,他们散居各处,与汉民族杂处混居,共同开发和生活。将自身本民族文化融入中原先进、稳定的农耕文明中,为民族大融合做出一定的贡献,佼佼者则是鲜卑族的拓跋部。
边塞文化的成因
鲜卑拓跋部原来在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生活,东汉年间逐步进入河套北部,鲜卑族的拓跋部一方面吸纳汉民族农耕文明,同时也注重学习汉人服饰礼仪。
到了天兴元年(公元前398年),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将都城迁至平城(山西大同市),确定了“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这个范围正是今天大同市和朔州市范围。马邑位于南部,三面山峦环抱,东部则是大片的平原地带,从战略角度上是天然御敌的屏障,而开阔的平原在生产上又有利于农牧。北魏统治者因此对这一地区大加开发,并慢慢使之逐渐繁荣。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的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及语言和服饰等方面都取法汉族,广泛吸取汉民族文化,太和二十年(公元前496年)孝文帝拓跋宏将北魏皇室姓改为元氏,至此,鲜卑族实现完全汉化,加速了与汉文化融合的脚步。
随着拓跋家族几代人不断地修葺完善,满目疮痍的马邑,重新变得明媚灿烂,阡陌的农田和放牧的草原相辉映,都市、村庄点缀其间,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在此和谐共处,共同描绘了一副奇妙画卷。
太和十八年(公元前494年),拓跋宏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迁都洛阳,这时的马邑作为北魏京畿已97年。在长达一个世纪时间里,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明,彼此碰撞交融、兼容并蓄,形成具有边塞特色,粗旷、忠勇的新文化体系——边塞文化。
从此,马邑的兴衰与朝代的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几度沉浮,直到清代,马邑更名为朔县。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后朔县改为朔城区。
丰富的建筑代表作
铁马金戈里,世事几度沧桑,朔城区这座边塞之城从诞生起,北地苦寒的蒿草汁和游牧民族勇健、尚武的气质便渗透其中,孕育出尉迟恭、张辽、刘武周等大批杰出人物,在建筑方面更凸显出浓厚的异域风格,其中“北魏千佛石塔”、崇福寺和北齐老城墙最具代表性。
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
时光又追溯到拓跋统治时的北魏,佛教从西域传来,上至朝廷,下到黎民大都信仰佛教,天安元年(公元前466年),在魏献文帝的宫廷里有个小官叫曹天度,倾其所有,为死去的父亲和儿子修建了一座千佛石塔,塔身四角有柱,各层皆有浮雕小坐像,雕刻手法纯熟,带有北魏初期雕像的明显特点。
著名学者、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教授海因里希·格哈德·弗兰茨在他所著《中国塔窣堵婆》中指出“此塔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公元5世纪的唯一石塔,因在中国内地尚未见公元6世纪以前的佛塔建筑,它对我们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无人能知那时的曹天度,经历了失父、丧子之痛后,有怎样的一种心境。是酸楚悲凉?抑或虔诚超脱......但他的善举,却为后世留下一件旷世珍品、一件边塞文明的代表作。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将其盗运,后几经转辗,最终石塔的塔刹在朔城区崇福寺,塔身留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到今天屈指算来,石塔身首分离已有70多年,所幸二者同在国内,虽分存海峡两岸,却保存完好。
崇福古寺
从朔城区中央一直向东,就来到崇福古寺,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是山西十大最美古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三大辽金佛寺之一。
自山门由南向北有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堂、大雄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九处,建筑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五进院落,布列适当、主次分明,是一座规模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寺内减柱建筑艺术,乃国内孤例,堪称一绝。
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也是崇福寺的精华所在,有“金代文化艺术殿堂之称。创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前1143),由安远大将军朔州顺义军节度使翟昭度奉敕特建,至今约渡过870年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三大辽金佛殿之一,从殿顶的琉璃脊饰、斗拱匾额、隔扇门窗、梁架结构,再到殿内的塑像、背光、壁画等都是金代的原物,极为难得。
1988年,崇福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的教育基地
近代,日军侵华战争爆发,边塞古城抗日风云迭起,1937年9月,日寇占领朔县,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朔县大惨案,2000多无辜青壮年被押赴南城壕外护城河,集体枪杀。南城壕成了当地百姓谈虎色变的地方,即使是白天也鲜有人行。但是,祖先刚健忠勇的精神激励着朔县人民。他们擦掉眼泪、端起钢枪冲向前线,在抗日战场上留下许多荡人心扉的故事......
解放后,人们为缅怀英烈,1949年在朔县城北修建了塞北烈士纪念祠,1998年更名为塞北烈士陵园,2006年搬迁至鄯阳街西延线金沙植物园内。
陵园座北向南,背依黑驼山,面临恢河水,庄严肃穆、气势雄浑,是山西省北部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陵园。陵园内标志性建筑“塞北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19.46米,采用混凝土浇铸,花岗岩贴面砌成。碑身正面镌刻毛泽东手体“塞北人民英雄纪念碑”9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纪念馆内分抗日战争、惨案、解放战争、英杰四个主展厅,展出300余件珍贵文物,600余幅图片,详实丰富的记载了八年抗战时期,朔县人民在中共朔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粉碎了敌人“扫荡、三光、蚕食”的阴谋,解放朔县城及“土改”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光荣历程。
据当地人讲,塞北人民英雄纪念碑有还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2006年11月24日陵园竣工的当日,天气晴朗,湛蓝的天空的映衬下的纪念碑身突现一圈金色光环,犹如佛光。老百姓纷纷传说,这是冥冥中的革命烈士在向家乡的父老致意。
在传统的清明节、“七一”、“八一”及重大纪念活动期间,各地中、小学师生、散居在全国各地回朔省亲的老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此凭吊拜谒,塞北革命烈士陵园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的主要场所。
边塞风情
自古以来,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变迁,朔城区地处雁门关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晋北的大门,至明、清两代,兵士“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时打仗,平日耕种。许多村庄至今还沿用着屯、卫、营这样带有古代军事色彩的称谓,汉民族和少数民族长期混居一处,深受游牧文化的影响,尚武轻文。产生了不同于中原文明的习俗和文化,踢鼓秧歌和朔州大秧歌就是其精华所在。
踢鼓秧歌起源宋、金,兴于清代。表演者手腕绑着小鼓,用脚踢之,故名踢鼓秧歌。舞蹈动作刚健有力,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遗风,其中“拿大顶”、“鹞子翻身”又源于中原武术,对舞的交手场类似武术中的对打,红火热闹,阵式错综复杂。秧歌的音乐以鼓、锣、钗为主,配以唢呐、长号,奏起大小得胜和将军令曲牌,浩瀚奔放,历经千载至今。每逢节日,民间艺人便自行组班出演,街头、广场、院落都有边塞汉子舞动踢鼓秧歌的身影。
要说踢鼓秧歌就不能不提朔州大秧歌。踢鼓秧歌有些节目在清末时被艺人加上小演唱进行演出,如《拉老汉》、《割红缎》等,后来这种演出形式搬上舞台,称为朔县秧歌,之后随着女演员的增多、剧本的扩大,内容的丰富演化成为朔县大秧歌。
解放后,朔城区文化部门对踢鼓秧歌从新加工整理,《落帽》、《单凤朝阳》、《大王惩霸》等节目赴中央、省、地参加文艺汇演,均获奖项。
踢鼓秧歌这一方民俗,以其奔腾跳脱的艺术形式,舞出了边塞古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舞出了边塞文化的融合,更舞出了当今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
宜居的幸福新城
21世纪以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映衬下,文化的凝聚传承愈显重要,保护和挖掘边塞文化,对朔城区建设发展有着非凡意义。近年来,朔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边塞文化的保护、传承、修复工作,先后投资1.6亿元修缮了崇福广场、尉迟敬德庙、牌坊、文昌阁、南门、城墙、古县衙、三孔大院等一批古建筑,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2009年,对朔州北齐老城实施改造工程,并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工程之一。
2012年4月朔城区举办了首届“马邑文化节”,参观、游览人次达几十万。扩大了朔城区的知名度,提升了朔城区对外形象,直接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朔城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朔州市“四化一体东部新区”核心区作用,全力实施“南延、西拓、中改”战略,着力打造城中古城文脉、城西园林生态、城南湿地水系三张城市名片,在经济、城建、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不俗成绩,
几年间,区政府累计投资230多亿元,推进了老城、城中村、棚户区拆迁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拆迁面积330多万平方米,新建各类建筑面积420多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面积240万平方米,市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5平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
新建改造了3所区医院、9所城镇中小学校、40多条城市道路,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23平方公里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67.8%。
在城区宜居建设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6平方米,在市区范围已形成20平方公里的水面,空气质量和空气湿度显著提升。
2009年、2011连续两年,朔城区荣获“山西省十大文化强县”称号。
走在朔城区的街道上,清风拂面,一座座文化景观石、街心公园星罗棋布,西山森林公园、金沙植物园、恢河公园、人民公园体育广场等新兴景区扑面而来。
这座古老的城市就像远归的征人,洗去战尘,“万里归来愈年少”越发现出青春的活力。朔城区人可以自豪的说:“这是一座幸福之城、智慧之城,也是一座大美之城!”
(赵延)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