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盂县文化研究丛书》问世

时间: 2015年04月01日16:08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专题汇聚>>商务专题>>县域聚焦>>县域文化
分享到: 评论:

  在商海大潮淘金的时代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也在“掏金”,但他“淘金”的地方不是商海,而是在众多文史资料中。他淘的“金”也不是金钱,而是一种精神,一段历史。

  《盂县文化研究丛书》,要追朔到150余年前仇犹立国以来的文化、资源、宫(庙)遗址、遗迹、社会习俗、重要活动,以及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等,都得有深刻的了解和确凿资料。首先要组织人力对本地区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挖掘、整理和调研工作,要尽力做到资料博采,图文资料,翔实准确。在动笔之前,做到脉络清晰,底数明了。再就是精心设计篇目,力求将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事物列入重要位置。既有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可以想象,担当《丛书》主编已是70多岁高龄的韩万德老先生,该历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在无数个孤灯相伴的不眠夜,又耗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在书海里钩沉。谁又能知道他博览群书多少卷呢?

  退休十多年来,本该是安享清福时候,可韩老先生他不顾年老体迈,不顾家人、亲友劝阻,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四处收集碑刻、摩崖石刻,甚至在边远山区,甚至在悬崖峭壁,甚至久埋地下,甚至被用于垒堤堰砌围墙。老百姓在挖土时发现一块残缺不全的墓碑,大家觉得没用,便打碎垫路。他都视为珍宝。对有关史料的丛书,他都钟情抚爱,须臾不离,可以看得见,他衣带渐宽,渐渐憔悴的身影。

  十多年来,他在这些枯燥的文字里遨游,采摘,他禅精竭虑地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一卷又一卷编撰有关历史书籍,为后人做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善事。

  《水神山文化通览》,收集了自元代以来的碑文、楹联、诗歌、游记、评论、传说、题刻、书法、摄影等诸多资料。以引读者领略到历史悠久的水神山深层的文化内涵。

  本来后周一公主,习文练武,宠爱无忧,且因国破家亡,复国无望,“一缕芳魂随风去,千古忠烈伴花眠”。从此的水神山,因了后周柴女节烈,留下不少文人墨客不朽诗篇。仇犹人因为懂得,所以敬畏:敬畏节烈的柴花女,敬畏如火的满山红叶,敬畏那些生命之石,敬畏水神山。一时间,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变成一个恬静安详,与世无争,足以包容天下的圣母形象,受历代人瞻仰。

  有清邑进士武全文咏《抱泉楼》:“攀崖跨木起危楼,独抱清泉云际游。今日凭栏舒望眼,山光水色为谁留”;民国十五年(1926.6月),盂县知事王堉昌因求嗣获验,以篆书镌刻上石,立碑于烈女祠内,其诗云:“山号水神神惠灵,相传圣母出周廷。苍松劲草垂其节,轶事诚堪补清史”。 他还在清咸丰元年镶嵌石碣一通,特别警告“石台内系圣母真体所藏,后人修庙不可轻动”。这一文化之谜,为水神山更增添几分逼真色彩和神秘气氛。今人胡士英“水神山游记” “凭栏四望里,只见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奇花异草,竞相斗妍,松林柏树,随风点头示意,深山幽谷,寂静如画,此时不由脱口而出:真是一处仙境,美哉悠哉”......

  《三晋进士之乡》,早在1300多年的科考时代《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记载,文科161名,居山西各县榜首。成为三晋大地上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那悠远而真实的历史事件,一幕幕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从唐代贞观初年开始,在县城文庙设立学宫讲学;宋代大儒程颢,程颐(盂县上文村)在盂县兴道丰乐寺设堂讲学数载;元代伯德履信(长池村人)解绶后捐资兴办义学,面授一批批生徒;明代初年,官府在县城崇文巷设立仇犹书院;从一品光禄大夫史文焕(县城东关人)致仕后,率侄子在七机岩建立精舍,讲学20余年;高象宸(南社村人)聚集许多学士设立诸多义塾,大批量收授生徒;以及清代武全文、王珻等归故里后长期讲学育人......

  历史上这些文人昭著的业绩,名垂千古的教授义举,无不给后来的进士之乡奠定坚固根基。古往今来,重教兴学,尊师育人,是先人遗留下的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历史留给我们的一脉相承,也是代代仇犹造就英才的不竭源泉。本书援引颇多,记载周详。

  《仇犹国通史》,全书分五个部分:古籍文献篇,研究文论篇,文物考古篇,诗词楹联篇,文艺作品篇。

  张建瑞在:“仇犹国的建立与与消亡”里:“盂县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仇犹,这是毫无疑义的”。马玉隆在“古战场传说”里:“仇犹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国之北境,高山险峻沱水泽惠;国之东域,土地广袤,物产丰美;国之南疆,森林遍野,细水湍流,仇犹国民安居乐业,邻国之间和睦相处,可谓是社会安定,物阜民康。然好景不长,公元前457年,一场战争的烽火使一个国泰民安太平景象的仇犹国烟消云散了”。

  1300多年前,是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这国富民乐的仇犹国家,不能不使野心勃勃的晋国重臣智伯起贪欲之心。然掠夺仇犹,也并非容易之事。一是仇犹国力雄厚,兵多将广,二是仇犹境内莽林茂密,涧险沟深,道路不通。这就有了历史上”智伯献钟”的奇妙故事。糊涂的仇犹国君听到是大国臣子亲自前来献钟,觉得自己莫大尊荣,他大不顾大臣赤章蔓枝的上书劝谏,立即传旨臣民,砍伐森林,填平沟谷,开城迎纳大钟。贪婪、昏庸的仇犹国君哪里知道,晋国献钟是假,掠夺我国是真。尽管仇犹国君不顾帝命龙身,冲锋陷阵,首当其冲东拼西杀,誓死抗敌,然而毕竟敌军有备而来,我军寡不敌众,落得国君被斩,香妃殉身香河,仇犹国也在一瞬间结束了她的历史。

  如今的仇犹山麓,有仇犹庙宇,这是后人在君王战场殉身之地建的,每年逢七月初一。仇犹子孙登高祭祀,以慰古人幽情。

  《盂县文化研究丛书》问世,记载的真实性已多被有关文献考据证实。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浸透着古人的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观山河所以存,观生民所以养。无数的生命走过他们自己的轨迹,汇成文化的大海。这每一条的轨迹都与我们的生命有关连。这种影响在无限广阔的时空里传播、增长广大,在冥冥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读《丛书》至此,沿着甲骨文的字迹,抚摸着青铜大鼎的沧桑,风雨飘摇吹落了一代代历史的旗帜。踏响一千多年年历史的足音,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就仿佛作了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历史时代的兴替存亡,回顾了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中庸》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仇犹文化凝聚力的内涵及时代走向,至1300多年以来,从未中断,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特定历史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而来的,我们应该为我们是仇犹子孙而感到骄傲;也仿佛听到在古战场的金戈铁马,战鼓如雷;看见仇犹百姓在灾难来临时的惊慌失措,看见后宫衙役粉黛四处逃串,看见香妃在将自己身体投进江河前的悲痛绝望,撕心裂肺的呐喊声随着江水呜咽;还有后周娇娇公主遭遇国破流离,不肯含辱、不肯偷生,以至结束自己年轻生命时的悲怆......

  如今我们处在兴隆盛世,世界和平,经济稳定,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坐在温暖如春的家里,沏一杯上好的铁观音,搜肠刮肚想写,想给历史留下点什么,尽管不成文也还是跟名人大家一起登上大雅之堂,被历史记载,也将穿越历史恒河,被历史评说。

  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话响彻大江南北,振奋人心,唐太宗李世民怎么会留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历史,我们才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心底里保持着一种光亮,一种不会被世俗的尘埃淹没的光亮

  记住他吧,在众多文史资料中不知疲倦的韩万德老先生,记住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也记住他们:张全爱,张广峰,崔亮云等所有参加《盂县文化研究丛书》编撰的有功之人。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才能为后人留下这十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人永远值得后人仰视。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