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武乡境内,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的大型壁画组成了一道长达16公里的八路军文化长廊,而紧握刀枪的八路军战士雕像、庄严的“亮剑”二字更是营造出浓厚的八路军文化氛围。
近年来,武乡县委、县政府以弘扬太行精神和传承八路军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革命圣地优势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模式,坚持“文化引领、强基固本”,大力培育八路军抗战历史缅怀、八路军游击战法体验、八路军文化精品演艺、八路军系列纪念品开发等红色文化品牌,全方位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全国最大的八路军文化基地、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
提档升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武乡具有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现存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129师师部等革命旧址40多处。抗战时期,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9万人参军参战,2.1万人为国捐躯,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孕育了八路军文化。
近年来,武乡县委、县政府融合历史脉络、文化创意、经济转型于一体,以转型跨越为主线,把握县情,运用科学思维,谋划长远发展,把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县一项特色优势产业,一项拉动武乡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在破解其长期制约“瓶颈”的同时,也推动武乡经济社会迈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把红色做成特色、用经典带动流行。为更好地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该县专门成立了红星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太行山》大型实景演出及板山风景区进行统一管理,并多次对节目精简编排、人员集中培训,努力提高“两园一剧”节目演艺质量。同时,积极开展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5A级景区和游击战体验园4A级景区申报,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步伐。
除此之外,为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武乡县于去年6月份开始积极建设八路军烈士陵园。该项目位于长乐战斗旧址——里庄滩,墓区占地面积107亩,规划建设烈士墓穴5000座。目前土方工程已经完成,护坡砌筑已完成50%,已建成墓穴356座,同时,墓碑、棺椁、衣物等已采购1500套(件)。现1050名烈士遗骨已迁移至里庄烈士英灵堂,计划今年清明节前全部妥善安葬。
如今,武乡县按照省委“六大发展”,市委“五五战略”和 “打响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的部署,坚持“文旅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思路,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提档升级、整合资源、深度挖掘、营造氛围、品牌营销”五大措施,充分发挥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百团大战指挥部砖壁旧址“一馆两部”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带动作用,加快文化园、体验园、创意园、烈士陵园、实景演出“四园一演艺”和板山、崇城山、太行龙洞、太行龙湖“两山一洞一湖”开发建设,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业,真正把其做足、做活、做大、做强。
营造氛围,红色品牌效应日臻成熟
“一下车就看到穿着八路军服装的讲解员,真的有穿越到战争年代的感觉,太让我们感到惊喜了。”年初之际,“秦晋之好”东北三省媒体考察团成员们站在武乡县八路军文化园内激动地说道。去年12月,八路军文化园同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晋城市皇城相府等重点景区在省旅游局的带领下,赴东北三省举办旅游推介会,分别从红、黄、绿三方面向与会者推介了山西旅游,也说明该县的红色文化旅游真正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为加大红色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武乡县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在北京、天津、郑州、石家庄等周边城市和省内各大城市的街道、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LED大屏幕及高铁动车、公交车、出租车、高速路跨线桥、地铁车厢等进行广告宣传;在北京、郑州、石家庄、邯郸等地举办红色旅游推介会;在太长高速、邢汾高速等道路沿线加强实物实景、图片漫画的宣传造势,积极搭建与省内外旅行社交流平台,将武乡红色旅游资源纳入大旅游线路中,助推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该县还运用多种形式手段创建八路军文化一条街、八路军文化走廊等红色文化阵地,在街灯、广告、路标等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红色文化元素,
积极开展八路军文化宣传教育,在全县营造“人人争做八路军传人、个个代表八路军形象、处处展示八路军文化、时时感受八路军精神”的浓厚氛围。
“今年不仅要继续办好第五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还将联合中央和省级媒体推出八路军抗战纪录片、宣传片等一批文化精品,我们一定会把八路军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面对未来,该县县委书记胡坚信心满满。
成果惠民,旅游产业鼓起百姓钱袋子
“那时,砖壁村要发展红色旅游,村里鼓励有能力的村民开办农家乐餐馆,俺也想试一试,可没想到会有这样好的效益。”说起自家的农家乐,砖壁村64岁的村民武余秀笑得合不拢嘴。随着红色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去年仅农家乐一项,武余秀家年收入就达到8万-9万元,成了砖壁村农家乐的“状元”。
在武乡县,依靠农家乐这项产业富起来的村有很多,除了砖壁村,丰州镇的下关村也是典型的代表。由于《太行山》实景演出紧邻下关村,几年来,借着实景演出这场“东风”,仅有153口人的下关村就有60%的人发展了农家乐,农家乐数量也由2012年的8家迅速增加到32家,其中包括10家饭店、22家宾馆,依靠这项产业,下关村年纯收入可达6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0余元。
随着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落地,该县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安排就业。33岁的孙凯毕业后靠着到处打零工生活,《太行山》实景演出筹建之时,他成功应聘为一名音响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如今的他已成为音响组主管,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以上。据统计,文化园、实景演出、体验园等景区拥有正式员工26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25000余元,群众演员600余人,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与此同时,该县着力提升“六要素”配套水平,高标准做好景区规划,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进入旅游服务业市场,精心打造集红色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武乡土特产品、特色小吃等富有地域风情文化的商业街道,新建和改建一批快捷酒店、“农家乐”,加强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达标建设,逐步做大旅游消费市场。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26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88亿元。(李青波)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