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策谋出路 精准脱贫拔穷根
——武乡县张先保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
张先保,男,汉族,1972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1996年10月担任武乡县故县乡五村会计,199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11月起担任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至今,张先保已连续三届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深受村民拥戴。
“一肩挑”,在很多人看来已属于“奇事儿”。连续三届“一肩挑”,但凡听说过的人都不禁要侧目思索——这张先保究竟有何能耐?而在张先保心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就是那拉车的牛,就是那行船的帆。每届选举、每张选票都让他看到了全村人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心怀感激、心存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张先保更是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扛牢责任大旗 彰显先锋本色
五村位于武乡县故县乡东部,南沁公路沿线,浊漳河北岸,距县城12公里,距乡政府约5公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0亩、林地620亩。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79 户226 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01人。一个村近半数贫困人口,村集体没有经济来源,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依靠传统种植维持生计。
人们都说,这道难题太棘手,这个“军令状”不好接。
“我不上谁上?”在张先保看来,“上!”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多年来,张先保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理念,带领仅有的4名交叉任职党员干部组成的支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干好事、办实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五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扎实推进。
“为了咱五村,为了乡亲们,我有十分力,就要抱十二分的决心!再难摘的桃子,跳一跳、搬个梯子,只要敢想敢干,总能够得着!”这些年,张先保就是憋着这么一股劲儿,摘了一个又一个“大桃子”。
特别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张先保立足村情实际,紧扣省、市、县、乡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以精准扶贫为主线,借助省委宣传部的大力帮扶,主动多方找问题、理思路、借经验、谋发展,着力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短短几年间,五村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面貌,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高规格、高标准建设的脱贫示范村、标杆村,逐渐探索走出了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精准扶贫之路。
坚持精准发力 因人因户施策
“你家缺镰刀,咱不能硬给你送铁锹!只有精准发力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张先保的脑袋里,装着“小幽默、大智慧”。
他带领村干部逐家逐户排查摸底、登记造册,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把扶贫和济困区别开来,把相对落后与绝对贫困区别开来,分类对扶持对象依次“把脉”,找准“贫根”,开好“方子”,杜绝“吃大锅饭”、“撒胡椒面”,因户因人施策,增强扶贫的精准性。
经过严格贫困识别程序,严把“户申请、村评议”关键环节,认真开展摸底调查,对接帮扶措施,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谋划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径和保障措施,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持、怎么扶”的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五村38户101名贫困人口全部一对一落实到帮扶单位、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及队员名下,有了具体帮扶措施。贫困户马月萍早就想开个理发店,但苦于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一直没有办成。张先保抓住社会力量中德企业帮扶的有利契机,赠送了理发工具一套、给予了3000元的启动资金,在县城开了理发店,生意红红火火。针对38户贫困户各自实际情况,为5户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5000元,直到大学毕业;为5户购买了三轮车搞运输,帮助2户开了理发店,24户25人享受每月200元生活补贴,2人到中德企业上班。34户贫困户入股养猪场享受利益分红。38户贫困户每户享受3000元的切块扶贫资金发展“一户一项”产业项目。18户通过金融扶贫贷款入企每年每户分红4000元……一桩桩、一件件都彰显了五村按照“贫困对象不遗漏,扶贫工作全覆盖”的原则,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居住条件、收入来源等情况,建立信息档案,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确实做到了精准扶贫“户有卡、村有册”,每户至少享受3项以上帮扶措施。
做足山水文章 实现绿色脱贫
“山是奇珍,水是异宝。咱们要把家乡变富裕,也要守护绿水青山”。张先保对五村有浓厚的感情,每做一处规划,都要精心考量。
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张先保组织力量、筹措资金新建了集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公共澡堂、可容纳300人的红白理事餐厅食堂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并统一了用餐标准,避免了铺张浪费;电力、通信、广播电视、自来水、通村道路、路灯等均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并安装扩音喇叭一套及村内主要路口监控摄像头10个。
“咱得动动脑子,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保护生态环境,走一条绿色脱贫路。”为使生态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发展,张先保抢抓五村被列入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全国艺术院校学生绘画采风基地,引进了禾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五村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同时该公司与20户贫困户、15户非贫困户合作,认购土地90亩,利用农家肥种植小米,每亩纯收入1300元;流转土地30亩种植油葵,每亩每年500元,村民加上劳务每亩收入可达700元。在自然村前沟实施古村落开发保护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在新村建设集餐饮、休闲、沙滩娱乐为一体的禾田小镇,给村民带来更多增收渠道。此外,张先保通过帮扶单位争取资金49万元整理土地250亩,大大提高了收益;依托省道南沁线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争取资金48万元新建了集贸市场,繁荣了经济。
狠抓主导产业 壮大集体经济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五村的“领头雁”,张先保深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归根结底就是要依靠产业的“造血式”发展来支撑。
2011年与大象集团合作,投资1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10亩的肉鸡养殖大棚4座,有4户农户经营,每座棚年可出栏商品肉鸡25000只,每户年收入可达到8万元;发展双孢菇种植项目。2012年同长子绿生源菌业有限公司合作,新建了双孢菇种植园区,总投资210万元,利用国家扶贫资金50万元,占地24亩,建菇棚22座,有22户参与经营,并建冷库一座,硬化场地6000平方米,用工时可解决剩余劳动力200多人,通过几年经营,效益稳定,每座大棚平均每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发展生猪养殖项目。新建1500头的股份制养猪场,占地面积10亩,以村集体牵头成立养殖公司、贫困户入股分红的合作模式进行管理,村集体股份占51%,村民股份占49%。目前,第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700头生猪半个月内即将出栏;第二期工程正在顺利有序推进,9月份即将投入使用;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已建成25kw的光伏电站一座,下步将继续拓展,再发展100kw的光伏发电项目。
与此同时,张先保还围绕产业发展,先后组织贫困户60多人次参加了种养殖培训和手工刺绣、理发、家政服务等就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真正稳得住、能致富。如今的五村,实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
一场精准扶贫、脱贫摘帽的战役正在全面冲刺;一幅人民幸福、全面小康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开……如今,五村旧貌换新颜,致富门路广、产业后劲足,村民们有口皆碑:“张先保功不可没!”(张丽 闫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